陽光中的紫外線,是造成皮膚老化、受傷的頭號殺手。妳所使用的防曬乳,是否同時兼具防護紫外線A、B的功能?此外,防曬用品的包裝盒,印著密密麻麻的中英文字,如何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防曬成份?
目前常見的防曬劑,有化學及物理兩種。化學性防曬成份,計有水楊酸鹽、肉桂酸鹽、苯鉀銅類等,透過成份與紫外線產生交互作用來達到防曬,所以在外出前十五分鐘就必須先塗抹。皮膚科醫師詹育彰表示,早期PABA常被運用,不過由於其刺激性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現象,接觸陽光後可能產生致癌物的疑慮,現今已被禁用。水楊酸鹽及肉桂酸鹽,所造成的過敏機率較低,缺點是只能防護紫外線B。而苯鉀銅類雖能同時防護紫外線A、B,但只能防護短波紫外線A,無法吸收長波紫外線。為了改善這個問題,近年來已開發出數種包含苯氧基三嗪(Hydroxyphenyl Triazine)結構的大分子新型防曬成份,不僅可以防護更完整波段,也更不會刺激肌膚。
至於物理性防曬成份,則是利用類似鏡子的反射作用,直接阻擋、反射或散射掉紫外線,目前較常運用的有二氧化鈦及氧化鋅。一般來說,物理性防曬成份多數具有防護紫外線A、B的功能,不過缺點是讓肌膚過於白皙,看起來會白白粘粘厚厚的一層在臉上,較不自然,因此限制了實用性。早期的物理防曬成份分子團塊較大,需要更多油質來加以懸浮,有時會滋長青春痘,近年藉由奈米化科技將分子團塊分散成獨立小分子,不僅變得清爽、較不會過白,也降低了粉刺痘痘的發生率。
從韓國吹起的防曬風,流行在防曬乳液中加入遮瑕成份,防曬同時也兼具修飾膚色,不過有人質疑,混合兩種物質的雙功能,會不會使原本的防曬效果打折呢?詹育彰強調,目前市售的防曬產品,若有通過衛檢字號,有標示清楚的防曬係數,就不會因為防曬乳添加遮瑕成份而使防曬功能降低,因此消費者取捨的關鍵,應以產品標示的係數為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是防曬劑與遮瑕乳液分開塗抹,使用時的次序不對,這就有可能影響防曬的功能。皮膚科臨床教授吳英俊醫師表示,先塗防曬乳液,經一段時間,待其吸附在皮膚表面後,再上遮瑕成份,才是正確的步驟,如果步驟相反的話,不僅防曬乳的沾黏度會變差,粉底可能造成卡色的問題,不僅無法達到原先預期的防曬效果,更可能導致膚色看起來不均勻。
原則上,物理性防曬成份,會有毛孔阻塞的顧慮,這問題可藉由清潔卸妝來解決,而化學性防曬成份,則可能造成細胞敏感或刺激的疑慮。吳英俊強調,防曬的目的是為了健康、美白,標準因人而異,絕非採行一套公式就能適用於每個人身上,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防曬成份,才能常保肌膚的健康。至於敏感、乾燥肌膚及好發粉刺的膚質,在挑選防曬時,務必先在手背或耳後或臉龐局部試擦,觀察本身肌膚的適應程度,再來決定是否選用。
轉自 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2,21&id=10480